曹雪芹死后十年,山东的以王伦为首的人民反抗就揭竿而起了。!萝~拉?暁·税- `勉!沸\岳+独.这是个大事件,它是人民革命大风暴的前奏曲,标志着清朝封建统治的开始动摇。--其实,这种朕兆,曹雪芹生前就已然出现了,让我再引一遍《红楼梦》的话:"(甄士隐)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注:本书凡引《红楼梦》,以经过后人改动较少的庚辰本为据,庶更合曹雪芹原意。)这正反映出了乾隆"盛世"的一个要紧面。
曹雪芹就是生活在上述那样一个历史时期的那样一个人间世界里的文学家。 由于曹雪芹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他就有可能睁开了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一些问题。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他一不能注经(如谢济世),二不敢论史(如陆生柟),这才选取了为"士君子"所不齿的传奇小说这个体裁来抒写他的胸怀。又也由于他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他连吴敬梓那样专写"儒林"的略为广阔的社会面都不便写(注:《雪桥诗话》卷五:"章佳文端〔按指尹继善〕,两世文津,性耽吟咏,袁简斋〔枚〕为辑遗稿,至嘉庆庚申〔五年,1800〕始警校付刊。\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乾隆中巡抚鄂昌以文、侍郎世臣以诗,先后获罪;黄文襄之子孙又以刻《奏议》干议。当时著作皆藏家而不出而问世者,以此。"又《雪桥诗话三集》卷十,"尝读何义门〔焯〕与人书,谓絧斋〔指满人成文〕选庚戌以后文,极佳事,但愚意渠所处与汉人不同,恐招惹是非,前有信止之,因近来时文内中〔按指皇帝宫内〕皆买入,前此刻诗文者皆受累,不无过虑云云。观此知吾乡〔按实指辽东籍旗人〕文字所以流传独尟者,非无故矣。"即指出旗人"所处"之不同。这种历史情况,后来的人是不尽知道了。),这才又把主题完全集中于"记述闺友闺情"这一点上,丝毫不敢正面旁涉"大观园"外一步(注:《红楼梦》之不能相同于《儒林外史》,也在于:后者的主要目的是选择一种人物而对他们进行讽刺,而前者的主要目的却是选择一种人物而代他们进行控诉;因此,曹雪芹选定的就是受封建主义压迫残害最深最烈的一种人物:生活在家庭范围的妇女。)。--即使如此,那位"空空道人"也还是须要极慎极谨,"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细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乃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的!
这就可以约略明白曹雪芹写《红楼梦》的那种时代背景和创作条件是什么样子了(注:甲戌本《石头记》"凡例"云:"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_我?的?书/城¨ ?埂¢歆?最¨全*虽一时有涉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可参看乾嘉人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自序:"又是编意在阐扬幽隐,显达之士不录焉。即间有牵涉,亦不及政事。在野言野,礼固宜然。若以为'穷愁著书',则吾岂敢!"语意略似。)--因此我们也就应该看到,《红楼梦》里面的某些"假语村言",实际只是为打掩护而设的"奴隶的语言"而已;如果把它们一律当作"如实语""正面话"来看,那就要"被作者瞒过"(脂砚斋语)了。
四 奴 籍
上面两节中,用极为粗略的笔触所钩勒出来的那种画面,可以大概地帮助我们理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有了产生的可能。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何以单是曹雪芹才创作出《红楼梦》--例如和他约略同时期的南方小说家吴敬梓,就只能写出一部《儒林外史》,而绝写不出半回《红楼梦》。
这原因何在呢?原因很多,但也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家世、经历、处境等等,都大不相同。《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不是当时随便哪一个文学家所能作得出来的。换言之,离开了作家的身世生平,他们各自阅历的种种特殊生活经过,他们各自遭际的种种特殊条件,就难以较为全面地说明为什么某某个别作家能够创作出某某个别作品,或者,为什么只有吴敬梓才能创作出《儒林外史》,只有曹雪芹才能创作出《红楼梦》。
曹雪芹,作为一个乾隆时代的小说家,是有他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的。了解他的这些方面,将有助于理解《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