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些方面的事情。
照旧日的俗话来说,曹雪芹是个"旗下人",也可以说作是"在旗的";稍"文"一些,说作"八旗人",或省称"旗人"(注:这些话,都是指"隶属于旗籍"的意思,但在早期,"旗人"的分类是很细的,由于归旗的早晚和原由之不同,都各有称呼,例如"旗下人"本来只指清人入关以后汉人"投充"入旗者而言,后来也就乱用了。民国初年,俗语还指不缠足的妇女"是个大旗下"(大脚,因为满洲风俗妇女都是天足)。)。这种历史名词的具体涵义是什么呢?这就得对"旗"先有个大概的认识。
旗,这语词还是明朝汉语,满语本是"固山"(译音)。旗,这物件本身原就是旗帜、旗纛的旗,可是在清代,这种作为军伍分队标志的旗,已经引伸其义而变为军队编制上的一种代称了。明朝已有"总旗""小旗"的名目,其性质已经是一种编制等级了(注:可参看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八兵部:"明之兵制……大都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设'总旗'二名,'小旗'十名,大小联比以成军。");像农民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立号为"奉天倡义大元帅"的时候,曾自建白鬃大纛,而于左营立白帜,右营立绯(红)帜,前营立黑帜,后营立黄帜:这制度在形迹上已和满洲的分旗极为相似(注:旗制固为清代特有制度,其实亦受汉人旧制影响,由以上二例可以窥见其迹象,不过满人旗制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而已。又陈登原《国史旧闻》第二分册指出,满洲旗制与其祖先金人的"猛克"制度有相似点。)。所不同的,满洲的固山旗,又不仅仅是一种军队编制,而是合军政、民政、"家政"三者而为一的整体制度,极有其特点。满洲的贵、贱、军、民,后来都编入"固山",受旗制的严格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