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曹雪芹小传 > 第9章完结

第9章完结

非常负惭抱憾的是,我对围绕着曹雪芹的这个时代的思想界,并无任何知识,因为这只靠"查"史书是查不到的,需要自作专门的刻苦的研究,而我没有能力去作。`1.5\1′x_s.w\.,c,o~m?同样,围绕着《红楼梦》的那一时代的通俗文学(小说、剧本、民歌俗曲……)的情况,也是基本无知。因此,我无力在这一方面进行"鸟瞰",并加介绍,而这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仍然只能查"历史年表",看到的是:在曹雪芹卒后的二十八年,乾隆作成他的《御制十全(武功)记》,而此记作成的第四年,自湖北开始、后来遍及数省的白莲教也就正式起来了.

"乾隆盛世",是看似极盛而潜伏着"有变"的危机的由盛至衰的转捩点。这种时代的征兆气机,敏感的伟大文学巨人曹雪芹好像是感到了。这正有点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四篇《清之人情小说》。)

三 大清朝局

曹雪芹出生的次年(注:这是按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1724)的说法而讲的。参看书末补注。),浙人汪景祺以所著《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诗文"讥讪圣祖仁皇帝(康熙),大逆不道",立斩,妻子发往黑龙江为奴,期(jī)服亲的兄弟侄儿等,俱发遣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属),五服以内的族人,俱革职交地方监管。又次年,礼部侍郎查嗣庭,典试江西,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注:这本来是《诗经·商颂·玄鸟》里的成语,但是《大学》里引用过,所以只要读"四书"的都能知道。),竟被解释是取"雍正"二而"去其首",又搜查出日记二本,多有直议时政之文,因此加上了"逆天负恩,讥刺咒诅,大干法纪"的罪名,革职拿问,瘐死狱中,还要戮尸示众;儿子处死,家属扫数放流。~微*趣^暁?税¨ .耕?薪*最^全′又隔了一二年,已故的陈人吕留良所评选、著作的诗文日记中被指有"夷夏之防""井田封建"(注:彼时用"封建"这个词,意指周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即用以隐寓反对清代的集权专制统治的意思。至于"夷夏之防",则以夷指满族,夏指汉族,这是当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汉族主义、反对"异族入主中原"的思想表现。)等思想,并讪议时政,父子皆剖棺剉尸枭示,孙儿一辈发往宁古塔为奴,牵连者都获重罪。同时,革职遣戍的工部主事陆生柟因著《通鉴论》论封建、论建储、论兵制、论隋炀帝而"罪大恶极,情无可逭",即在军前正法;革职遣戍的御史谢济世因注释《大学》有"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的话,指为"讪谤",亦几乎被军前正法(后赦回罚充苦差)。雍正并"御制"《大义觉迷录》,颁发全国,"教化"官民人等。

从这以后,终乾隆一朝,文字之祸,几乎不断,真是更仆难数,一字违碍,即兴大狱,挫戮惨酷,自古所未有。乾隆六年,下采访遗书之令,这是后来计划编集《四库全书》--实际是要对所有书籍进行全面检查,大量加以抽毁、篡改的文化阴谋--的滥觞。就是说,清朝不但用武力来镇压反抗、统治全国,而且还想尽一切办法从"文治"方面来箝制思想、消弭人们的"反侧"之心。

康熙留给雍正的国库,据说存银只有八百万两,经过雍正十余年的整顿,积至六千余万两,但军费耗去大半;到乾隆即位,国库还存二千四百万两。乾隆时候,国库岁入三千余万两。/餿?飕\暁`税¢网. !冕-废\越·读,而乾隆一朝所用军费约在一亿二千万两以上。当时光是每年治河费一项,就要耗几百万两。但是这种有数字的开支还不能和没数字的销费相比:例如皇帝的六次南巡,各处的宫殿园林的修造铺设。历史家说:"康、雍之世,库储常盈二千四百万两;乾隆中叶,增至七千万,末年乃无一存:盖皆为军兴所耗矣。--此所耗者府库之财,尚未若民财之消耗也:南巡、营建二者,最耗民力"(注:语见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五中册225页。关于南巡,参看书后附录。)这是极正确的论断。其次,当时的官僚贪赃欺蔽的风气,已达到骇人的地步。可以看看洪亮吉《更生斋文甲集》卷四《跋简州知州毛大瀛所致书及纪事诗后》所纪二事:一,"方御史钱澧之特纠国(按指国泰,山东巡抚)及山东亏缺库项也,上心动,特命亲信大臣偕御史晨夕驰往勘实;其弟国霖觇知之,募善走者先半日驰抵济南。国仓皇丧魄,时署中积金实无数,因乘夜运入司库及运司首府首县各库,以补缺项。然存金尚累累,公廨后有珍珠泉,深丈许,遂异至泉侧沉之。后抚臣明兴浚池,尚得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