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万(两),盖国黩贿如此。"二,"项君,故浙江巡抚王亶望客也。方王遭母忧,拥妻妾,居会垣,并日事讌会,为人所发。王亦知罪且不测,而积重资至多,因阖门,如幕客散给之,数或三万、五万不等,属曰:'若无事,归我半。事不测,则诸君尽留之,'"则可见一斑。乾隆所宠爱的权相和珅,到抄家时,其财产后人估计可达八万万两之多!"八万万两"的估计是否正确,无从详核,但可以参看焦循《忆书》所记的一段话:"吴县石远梅,以贩珠为业,一小匣,锦囊緼裹,以赤金作丸,破之,则大珠在焉:重者一粒价二十万,轻者或一万,至轻者亦八千、--争买之,唯恐不得。余尝以问远梅,曰:'所以献和中堂(珅)也,中堂每日清晨以珠作食,故心窍灵明,过目即记,……珠之旧者与已穿孔者不中用,故海上之人,不惮风涛。今日之货,无如此物之奇昂者也!'"当时官僚的骄奢贪谄的骇人情况可以推见。至于民间"素封"地主,其豪富程度,也并不十分逊色,如清代皇族昭槤所记:"本朝轻薄徭税,休养生息,百有余年,故海内殷富素封之家,比户相望,实有胜于前代。京师如米贾(gǔ)祝氏,自明代起家,富逾王侯,其家屋宇至千余间,园亭瓌丽,人游十日未竟其居。……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皇帝(乾隆)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至百余品,其他王公近侍以及舆儓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云!"(注:见《啸亭续录》卷二"本朝富民之多"条。又言:"王氏……筑室万间,招集优伶,耽于声色;近日其家已中落,然闻其子弟云,器皿变置,犹足食五十载,-- 其他可知矣!")《永宪录》记载的"山西富户王泰来,家有现银一千七百万两有奇!" 所有这些统治、剥削阶级的骇人听闻的用度,都从哪里来呢?就来自穷苦人民的身上。 那时候穷人生活的一般具体情况是甚么光景,我们还找不到很好的纪录。《红楼梦》里刘姥姥的话虽不详细,或可聊供我们参考想象,她在看到贾府吃螃蟹时,曾算过一笔帐:"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银子)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这是文学作品,当然不能即作史料来拘看而计算其"账目";但如以乾隆时代一般粮价每石不过一两五钱而计,四口之家如每月约需一石二斗、每年需十五石,则合银二十二两有余。所写并无夸张。和《红楼梦》约略同时的《儒林外史》写南方穷念书人教馆,每年束脩十二两银子,生活是敝衣、陋屋、白粥、小菜,--这还不就是最穷苦无告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因为这还是基本上衣食俱足的饱暖生活。扬州兴化人郑板桥,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在范县做小官时写信给他弟弟,提到本族一家的生活,说:"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这恐怕是江北一般农家的景况,--还算"小康"吧。穷苦劳动人民的生活还要苦。《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写农民是"替人家做着几块田,收些稻,都被田主斛的去了;父亲得病,死在家里,竟不能有钱买口棺木。"也可算是一种例证。从乾隆后期开始的人民反抗,正是他们实在活不下去的结果。满人舒坤批《随园诗话》有一条说:"福康安则……心术较和珅为稍纯,而才具远逊,十八岁即为川督;天下总督除直隶、两江外,皆作遍。福康安为人,穷奢极欲,挥金如土,以冰糖和灰堆假山,以白蜡和灰涂院墙,以白绫缎裱糊墙壁。其出兵也,私带侍女,皆为男妆;每日所食,用银至二百(两),每站所赏轿夫银至二千!生民涂炭。七省教匪之乱,皆福康安酿成。"不是已经道着了问题的要害了吗?乾隆初期,皇帝自己在"上谕"中供认,各地屡有"骄民"抗官,以为"皇朝"如此"仁深义至",而民不感恩,为不可解。这真是封建统治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