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我在大清官场30年 > 第22章完结

第22章完结

又造了很多炸弹和铁蒺藜,更是毫无用处。,天`禧^晓′税¢罔· \追?罪/辛/蟑·结.铁蒺藜是用来防骑兵的,英夷驾船而来,又不骑马;况且福建境内大多是狭窄的山石路,要埋铁蒺藜,就得先搬走石头——这肯定也不是办法。炸弹的射程也不过一二里,也不能射到敌人的军舰上去;况且,炸弹有的炸有的不炸,有的掷出后始终不炸,有的刚点燃就爆炸了,分寸和时刻很难把握。至于喷火器,燃放不远,也不是什么厉害武器。孔子云:“成事不说。”已经是这样了,我就姑且听之任之吧。

各处入海口,有的距城较近,有的距城较远,只需要选择险要的地方设防,不必处处驻兵,白白增加开支。当英夷攻陷厦门后,文武百官惊慌失措,以为会将仅有的一条命报销在这里。排兵布阵虚张声势,但总让人觉得没有切中要害。比如漳浦海口,距离县城九十里,派驻乡勇九十人,我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区区九十人,防、堵、拒、战,都无济于事。英夷依仗的是船,最厉害的是炮,船有炮才有威力;登陆后,炮就成了负担,他们怎么会舍船上岸,行走九十里袭击县城呢?况且九十里路程中,必须经过几个大村子,村里都有海盗居住,英夷如果进入村子,那是自寻死路。.幻*想′姬+ ′毋¢错/内?容¢于是,我下令将距离州城县城较远的海口的乡勇全部裁撤,以节省粮饷。

龙溪县上报的乡勇共有一千二百名,其实一个也没有。我命令漳州知府裁撤。赵知府接到公文,就带领知县到道署恳求我宽限几天。我说:“为什么呢?”赵知府说:“前些时,颜前总督过境,蒋县令实际上用去了一万多两银子,不借这笔乡勇的粮饷就无法弥补。”我不由感叹:国家粮饷竟然这样被浪费掉!后来,我因丁忧离职回乡了,也不知乡勇被裁撤了没有。

海澄的驻兵,有一天飞马来报,说英夷在海边建了一个很高的瞭望台,却被沿海村民给拆毁了,英夷接连放了几大炮。他们有几只很大的船,早晚退潮之时在距城不远的岸边测量海水的深浅,动机不明。又有消息说英夷将从厦门调军舰来攻打海澄,城中的兵勇闻讯后惊恐万状。`n`e′w!t?i.a¨n,x_i-.^c*o′m!

我和英总兵联名告诫全城军民:“这是夷人虚张声势,千万不要相信。我们这里有天然石梁阻隔,英夷的船只难道能够飞过来吗?况且,我们的守军众多,足以抵挡。如果自乱阵脚,那么土匪贼人就一定会趁机作乱,害处多多。”

其实,海澄孤悬于海滨,要守住必须想个万全之策。我安排落实各处的带兵人员,命令守城兵勇保持镇定,并规定:夷人军舰如果距城尚远,那么我们就高举军旗绕城而走,鼓乐齐奏,耀武扬威;夷人军舰一旦开近,我们就偃旗息鼓,不发出任何声音,只是将枪炮填满火药,但不准射击,等到敌人炮弹落在城上后,我们再一齐呐喊,枪炮齐发,然后轮流装药,不断射击;贼船如果被击中数炮,就会撤走。我们大家如果心定神完,不惊不惧,就一定能打败敌人。

在此之前,城墙上安放的火炮都用沙袋垫稳防止大炮后坐,可是炮身笨重,放一炮后,要用几十人才能将它拉回来装药。我命令制造炮车,车上再垫一块厚木板,将磨轴安放在木板下面,前后仍然用小沙袋垫稳,瞄准装药,一尊大炮只要几个人就可以操作了,也轻便了些。这里的火炮最重的也不过三千斤,不像那些一万多斤的大炮压在车上后就难以拉运。大炮后坐的原因就在火门上,火门之后如果没有火药,大炮就不会后坐了。

我又叮嘱将士:“夷人如果专攻海澄,我们一定要全力死守,与海澄共存亡。”我和英总兵重新分派人马,将守北路的兵勇调来助战。海澄三面临海,北路是通往漳州城的大路。夷人如果分兵袭击石码镇,县城要假装做出救援的样子,但不准调出一兵一卒,以免夷人调转船头袭击时措手不及。石码虽然是个大镇,人稠货集,但毕竟只是个镇,和县城不能比。我们一定不能重市镇而轻城池。至于守卫石码镇,由我亲自指挥。我并不是一时冲动孤注一掷,事先已命令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埋伏了精兵,拿着大刀长矛和火枪火炮等待敌人,再派出几百名老弱士兵在前面诱敌。这些老弱士兵一旦交战,肯定会溃败而逃;夷人看见官兵败逃,一定穷追不舍,那样就会钻进我们的埋伏圈;那时我再派接应的兵力加入战团,总可以和敌人决一死战。贼军到了陆地,也没什么可怕的。

当一切安排妥当,夷人却没有来。侦察得知英夷不识海澄的航线,雇请一个渔民掌舵。渔民说:“城边上海水虽然很深,但是中间有暗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