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我在大清官场30年 > 第12章完结

第12章完结

三月,在朔平府主持院试(秀才资格考试),考生的习作大多文理荒谬,几乎没有合格的。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只有来自朔州的蔚久谦的文章还过得去,但是文笔也很平常!不过,那些考武秀才的考童,武艺倒是很值得一看。

[1]抚台,指巡抚。

[2]年终密考,是清乾隆以后实行的一种年度考核地方知府以上官员的制度,各省的藩司、臬司、道、府等官均由督抚于年终出具考语,陈述政绩,密折具奏。

代理雁平道

四月,我的顶头上司雁平道章荆帆出缺,省里安排我代理。

这里的几位前任几乎从不问案,所以积累下来的案子就特别多。我的前任章荆帆尤其糊涂且愚蠢可笑,所有的公事一律交给师爷斯为盛主持。即使遇到上京控告后被发回审理的案子,也派书吏在外面调解,从不提审。有时好不容易开庭,他竟然连原告被告都分不清楚,而且笨嘴拙舌,根本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师爷斯为盛就趁机伪造审讯记录,捏造双方供词,然后盖章、上报、结案。

公文往来,连一个负责收发的人都没有,茶房和门子每次打扫客厅,都可以在座位和床底下扫出几张公文来——从前我听说有人用军报包鱼肉,总以为是传说,现在终于看到现实版了。·k~u·a¢i¢d!u¨x·s?..c·o^m+老实说,这里的公务实在荒废得太过分了,连师爷斯为盛也认为有必要整顿整顿。巡抚和藩台又因为我在太原府知府任上勤于断案,所以发到这里的案子也是一个接一个。我感念老百姓打官司的艰难,总是尽量做到速审速决。为此,我不得不每天从早到晚,连轴转审案。

州里有一个候补知县叫冯麟角的,为家务事告状,几次判决、几次上诉,钦差的行辕、抚台的阅兵场,冯麟角都告到了;历任官员都怕他刁滑难缠,却又不能使他折服。

我调阅案卷,发现前几任官员在这个案子上的处理几乎如出一辙,就是从来没有人彻查他告状的原因。原来冯麟角兄弟五人,老大冯麟趾是一个捐职经历(官名,为知府属官),老二就是冯麟角,其余三个都是“捐监”[1]。他们父亲还在的时候,开有一个叫“五福堂”的当铺,还有几处田产。冯麟角赴直隶候补时,父亲去世了,冯麟趾就同在家的几个弟弟商量分家的事。·薪.顽/夲~鰰¨栈+ ~庚^薪′蕞~全¢他们都认为,冯麟角捐纳知县已经花了家里不少钱,如今在直隶候补,在衙门也应该可以捞到钱,于是将父亲留下的家产一分为四,他们各得一份,连一分地一片瓦都没有留给冯麟角。

冯麟角丁忧(官员因父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守孝称为丁忧,又称守制)回家,兄弟几个又将他的行李箱打开搜检,将冯麟角自己结余的银两和别人托他带回来的银子一抢而空。冯麟角心中气不能平,就几次赴道、州衙门控告,因为他言词过于激烈,被主审官员看成刁民之流。等到章荆帆任雁平道几年,也是依样画葫芦。冯麟角的四个兄弟各据一庄,住在高大宽敞的豪宅里,而冯麟角却只能窝在几间仅能遮风挡雨的破屋里,他的兄弟们也没有一个上门来慰问一声。

我将五福堂的老账本和近年来的私账全部调来,冯家兄弟们欺骗掩饰私吞私分的行径一目了然。我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家产重新分配,他们都心悦诚服、感激流涕。冯麟趾让出房子给冯麟角居住,其他几个弟弟也都拿出部分家产分给冯麟角——如果不把这个来龙去脉弄清楚,恐怕这个案子永无了期。这样一个久拖不决的案子终于结了,全城人都感觉松了一口气。

代州百姓每年都得缴纳号草(军马越冬的饲料),这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沉重负担,驿站书吏和官员手下的家人常借此事鱼肉百姓。巡抚申启贤到代州视察,里正乡约和绅士耆老拦着抚台大人的座驾哭诉苦情。当时,申巡抚已经病得很重,性情格外暴躁,没有问清楚事情的是非曲直,就命令将这些呈情的人予以掌责。过了一会,申巡抚自己后悔了,又看见被责打的人都是些白发飘飘的老者,担心他们受责殒命,心里更加不安,立即批示:将这个案子发到雁平道,由雁平道亲自审理。他在路上又写了封信给我,再三叮嘱我仔细审理。

据查,代州收购号草,一直以来的价格是一斤一文,可是这笔钱虽然从官府支了出来,但却从来没有发到老百姓的手中——对此,老百姓也一直没有什么怨言。每年各村共缴纳号草十几万斤,驿站书吏和官员手下的家人往往狼狈为奸,另做一杆没有准头的大秤,拿七八十斤草放在上面都不起花。除此以外,还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