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碧波横在眼前,过石桥,穿梅林,前面就是大廨。大廨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正中屹立着余庠所塑的杜甫石像,诗人拈须沉吟,颇能表现忧国忧民的神态。两侧壁间,悬挂着一副众口交赞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作者是清初学者顾复初,原籍苏州,流寓成都,因其身世和杜甫有相似之处,故作此联以寄慨。原件已毁于战火,现在悬挂的系清末翰林邵章补书。
穿过大廨向前,便是同时建成的诗史堂。广檐深廊,恢宏古朴。四周高楠冥冥,翠竹娟娟,梅枝横曳,繁花吐艳。门额横匾,为邵章补书,褐底白字,浑厚苍劲。两边楹柱上,悬挂着一副叶恭绰补书的长联:“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上联为清人沈寿榕作,下联乃彭毓松所对。诗史堂正中,塑有一尊古铜色的杜甫立像,便服儒巾,一手拈须,满脸忧思,凝视前方。两侧还有杜甫和李白的全身彩塑。诗史堂位于草堂中心,两端都有曲折的回廊,与大廨相通,并连接东西两处杜甫诗意画陈列室。室内共展出近代名人国画四十一幅及《兵车行》板面塑像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