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古典诗词漫话·杜甫心影录 > 第14章完结

第14章完结

,引而弥长”(《读杜札记》引查慎行语)。情之所至,别具笔墨,意境独到,兴象最佳。清人张上若说:“每于忙处借一无紧要事写得极情尽态,反觉意趣无穷,此惟杜老能之。”(《读杜札记》引)这种技巧,在《北征》中表现得最成功、最突出。诗中有一段,写旅途景状,在“靡靡逾阡陌,人烟渺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和“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中间,插入“菊垂今秋花,石带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于奔走危险、伤痛恻怛之际,忽然写出可喜可悦之状,夭矫变化,令人称奇。这些词句,写景入微,但非大手笔,决不能道。《咏怀》写归家情状,词短意厉。而《北征》“对儿女妻孥,非悲非喜,非哭非笑,非吐非吞,非闲非忙,口中难言,目中如见”(王嗣奭《杜臆》),将真情实事,信笔写来,极夫妻儿女之情、家室曲折之状。特别是其中写小儿女的痴情娇态,画不能到。但在“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的景况下,这种对儿女情态的描写,就包含着许多辛酸苦涩的滋味。诗人通过描写小儿“见耶(爷)背面啼”,反映出战争留在儿童心灵上的创伤(更不必说成年人了);通过描写小女衣裳“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反映了家中的贫困。诗人将家庭的苦难,同国家的灾难紧紧结合起来,从而使这些琐细的描写,包含着特有的社会内容和历史深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