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了《杂说四》这篇名作。
安史之乱后,杜甫逃出长安,只身潜奔肃宗的行在凤翔(今属陕西),授左拾遗,不久就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从此一跌不起。在这种情况下,他看到道旁被遗弃的瘦马,不禁凄然伤神,赋诗咏怀:“士卒多骑内厩马,惆怅恐是病乘黄。当时历块误一蹶,委弃非汝能周防。见人惨澹若哀诉,失主错莫无晶光。天寒远放雁为伴,日暮不收乌啄疮。”(《瘦马行》)“见人”二句,写马对人的依恋,何等深情。“恐是”一句,则又暗示此马本是良马,不应抛弃,而竟被人抛弃。人之无情与马之有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正由于杜甫咏物,结合着自己的身世,浸渍着自身的情感,故“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除架》是也”(《杜诗详注》录申涵光语)。“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驎老”(《奉赠射洪李四丈》)。杜甫晚年,贫病交加,常常发出英雄末路、夙愿未遂的慨叹。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在生命的尽头,从他的咏马诗中依然能够听到这种深沉的呼声:“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