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曹雪芹传 > 第5章完结

第5章完结

照旧日的俗话来说,曹雪芹是个“旗下人”,也可以说作是“在旗的”;稍“文”一些,说作“八旗人”。+x-k,a¢n+s¢h-u+j_u?n+.~c\o¢m^这种历史名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就得对“旗”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旗,来自明朝汉语,满语本是“固山”。旗,本身是旗帜的旗,可是在清代,这种作为军队分队标志的旗,已经引伸其义而变为军队编制上的一种代称了,明朝已有“总旗”、“小旗”的名目,其性质已经是一种编制等级了。满洲的固山(旗),又不仅仅是一种军队编制,而是合军政、民政、“家政”三者而为一的整体制度,极有特点。满洲的贵、贱、军、民,后来都编入“固山”,受旗制的严格约束。

满洲旗制共分八旗,各旗身份地位不尽相同,也必须加以了解。这种身份地位的不同,是由一系列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而形成的。

最初,满人由于出猎行围(这是他们当时的主要生产和生活方式),每人出箭一支,每十人择一人为之率领,维持队次秩序,叫做“牛录额真”。-晓?税¢C\M-S¢ ^已+发+布¨罪·新¨章/节?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清太祖努尔哈赤本着旧有的习俗,分编每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牛录额真”为长官(在汉名中称为“佐领”),后来,以每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甲喇额真”(汉名为“参领”);每五甲喇为一“固山”,设“固山额真”(后称之为“旗”和“都统")。这可以称为是“旗"的雏型和基本编制。

又由于行围时队形本来也有组织:中间为“围底",犹如中军、大本营;左右分二“围肩”,犹如左右翼;两肩末端为“乌图哩”,犹如所谓前哨;四处各有旗帜:中立黄纛,两翼立红、白二纛,翼尾立蓝纛,以为标志,便于指挥。——所以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努尔哈赤便将军队在上述基础上正式编立了四旗制。

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人数日增(以满人为主,也包括蒙、汉、朝鲜、俄罗斯等各族人)于是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旗的旗帜颜色分别是上述四色正旗、外加以四种原色为底而围以异色镶边的镶旗。\如.雯¨枉_ -罪′辛·章\踕+庚-薪^快_后来,又迭加增编“蒙古旗”和“汉军旗”,原来的本部遂因区别上的需要而专称“满洲旗”。实际是三类军旗各八旗,共有二十四旗。

曹雪芹家所隶属的,是满洲正白旗。

一般说来,非满洲血统的而又隶属于“满洲旗”而又是“正旗”的,都是资格很老的“旧人”,——这道理,从上面的描述中就可以理解,因为这种旗内都是归旗极早的人家。这种人家,由于和满洲关系密切,历年久远,其生活习俗,都“满化”得很深了,除了一两点表面标志之外,有时就难以分开了——这种从辽东入关的老汉姓旗人,如果渐渐改用汉人的习俗,会被指斥为“纵欲丧心”的。

曹雪芹的祖上,正是这样的一户“老旧家”。

通过上面的介绍,已经知道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八旗中的其余五旗,相对地称为“下五旗”。上三旗是由皇帝自将,下五旗为王公分领。这种区分,其历史内容说来也很话长,现在只简单地说明一点:满洲(那时国号还叫做“金”)初期,

虽然亦有“汗”为总酋长,但全体的军、政大事,实由各旗旗主共议公决;旗主在各本旗固然是各方面的最高统治主,即在整个旗集体中,也是和“汗”平起平坐,身份不相上下的首领,因为实力(即所拥有的本旗兵丁)既然全等,所以威权自亦相当,后来随事势演变,“汗”的权力地位日益增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随之而日益加深,于是出现贵族们自相残害、兼并的丑事;本来分领于三个旗主的三个旗,竟然为皇帝(由“汗”发展而成的)一手所集中掌握,就是这等情事的结果。因为这三旗既然已归皇帝直接管领了,所以特称为“上三旗”。

正白旗,本来并不在上三旗之数。早期正白旗的第一位旗主本来先是努尔哈赤自己兼领,后归多铎率领;崇德四年(1639)多铎获罪,此后多尔兖逐步掌管了此旗。曹雪芹的始祖名叫曹世选(“世选”后又叫做“锡远”,又单一个“宝”字。本名是曹宝,世选是改名或表字),后来可能是居住东北铁岭卫(今辽宁铁岭县)到辽阳这一带地方,一种推断是约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或略为先后,被满洲军队俘虏,另一推断是后来由于别的缘故成为奴隶,不久就跟了多尔兖。从此,曹家世世代代作满洲奴隶,隶属于正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