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落

繁体版 简体版
烟花落 > 曹雪芹小传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也是雪芹死后才和敦诚会面的恽敬(1757-1817,字子居,阳湖派大散文家),至手写《红楼梦论文(注:当时所说的"论文"是对文学作品赏析品评的意思,故评点者也常署"某某论文"之语,和现在一般作"学术研究文章"解的"论文"一词不同。+飕¢飕_小¨税,惘* \已\发*布*罪.新^璋¢劫·)》一书,用黄、朱、墨、绿四色笔,精工至极。诚如李葆恂所说:"子居为文,自云司马子长〔迁〕以下,无北面者;而于曹君小说,倾倒如此!非真知文章甘苦者,何能如是哉。"(注:见《旧学庵笔记》。(此则资料1955年蒙友人黄裳同志录示。))

从《红楼梦》问世以后,评、题、图、咏,真是汗牛充栋,自有小说以来(其实也可以包括非小说的文学而计),尚未见有在读者中引起这样深刻强烈的群众反响来的。

这些,是对那些肆行辱骂污蔑《红楼梦》者的最好的回答。

曹雪芹一生,受尽了穷愁坎坷。伟大的文学艺术家,不能及身享有应得的声望和荣誉,而后世才日益发现他的光焰万丈,历久愈新的,何止一人,不过像曹雪芹这样生前侘傺、身后萧凉的,实不多见;我们对曹雪芹这个名字开始熟悉和逐渐了解,仅仅是从"五四"以来的数十年间的事情。~如¢蚊^旺¢ ¨首?发^我们对他的了解,只是一个长途的起步,探索的尝试,正所谓管窥蠡测。对于曹雪芹,如果有人把毕生的事业放在研究他的一切上,我看是值得的。

这是因为,任何人都相信或将会相信,全世界想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的,都必须读懂曹雪芹所"编述一记"的《红楼梦》。研究曹雪芹而有所收获,有所发明,是对全世界的贡献,这确是需要中外人士共同努力的。

三十二 身后(二)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春,皇帝在永璇家才见《石头记》,未窥全豹,不尽了然,犹是事之初起。二十七年壬午九月,脂砚记下了"索书甚迫" 的话,并且借少陵遗祠之事而对雪芹受恶吏之逼、致无安身之地,深表愤慨。那事情的发展是看得清楚的。脂砚加紧"四阅"整订,雪芹匆忙由 南返北,看来是为保全书稿在奋力苦斗。~6¢腰~看¨书`枉/ -首.发.

但是,乾隆皇帝"最后"是从什么人手里而看到"全书"的呢?是从和珅手里。这事情就极为耐人寻味了。

"唯我"在胡子晋《万松山房丛书》本第一集《饮水诗词集》后有一段跋语说:

……某笔记载其《红楼梦》删削源委,谓某时高庙〔乾隆〕临幸满人某家,适某外出,检籍,得《石头记》,挟其一册而去。某归,大惧 。急就原本删改进呈。…… 而郭则沄《清词玉屑》卷二也说:

……乃作是书;曰太虚幻境者,诡其辞也。初不甚隐。适车驾幸邸,微睹之。--亟窜易进呈,……

这种记载,如能博览,一定还有大同小异之辞,可知事出有因,传闻有自。一个证据就是《戚序本》八十回《石头记》的真底本据目见者 说就是黄绫装面的大册,这正是"进呈"本的样式,而且已将"脂砚斋"字样扫数删净了,一些秽语也净化了,也都是准备进呈的痕迹。然而同样重要的是宋翔凤所传述的一段经过,他说:

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事情的奥妙就在这里了。

我们还能考知,和珅出身微贱,也是内务府当差之人,他是英廉的外甥,而英廉是二臣冯铨死后子孙没入内务府为奴的〔此满洲遗制,仅 清初残存〕。据说一次乾隆乘轿而行,和珅以近侍人员扶轿在侧,适乾隆欲问一事,而随从人等并无一个能答,这时和珅却引了一句《四书》,应对敏捷巧妙,大得乾隆的欢心,从此就步步青云直上。由此可见,和珅对文墨之事并不外行,全靠一派小慧聪明,揣摩迎合,博得了宠任 ,所以皇帝凡私下欲询坊间书物之事时,必找和珅。等到永璇事发后若干时候,乾隆仍然不忘《石头记》这桩公案,就委派和珅再去查访处置。

凭着鬼伶俐,和珅很快就弄明白了这部书的来龙去脉以及"圣上"所以注意它的缘故和意义。他便通过该管的旗上司,寻求雪芹的全稿。当 他判明这书只曾传出过前八十回时,便心生毒计,要用抽梁换柱的手段,使《石头记》不但不失其"全",而且还要赢得主子的称赏--让它换步移形、夺胎换骨于不知不觉之间。办法就是:物色适当人选,编造四十回假书,凑成"全本",而且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