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词哀如此,固宜与之;留其诗可,不留其诗亦可。'予年九岁,偶阅之,如获珍宝:始古诗十九首,终于盛唐。伺业师他出,及岁终解馆时,便吟咏而摹仿之。呜呼!此余学诗所由始也,自南先生其益我不已多乎!")。 从"六岁就傅"的皇子、八岁入官学的觉罗、十岁入官学的一般旗人、十三岁以上挑入官学的内府子弟等等例子而看,长到十多岁的曹雪芹是有进入景山官学或咸安宫官学的可能的,因为他的资质无疑够得上是"俊秀者",官学生概由官方挑选,挑着之后恐不容不去,再说官学生不但有公费资助,出学后也有"上进"之路,以当时曹家的情况来说,入官学读书也必然是家长求之不得的好事。 官学的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乾隆时代的文献未易寻觅,但晚清时代的也同样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教习之勤惰有赏罚,学生之优劣有进退,岁颁巨款以为俸薪、束脩、奖赏、膏火、纸墨、书籍、饮食之费,于是官学遂为人材林薮,八旗子弟无虑皆入学矣;至近数科,每一榜出,官学人才居半。--然费如许心力所造就者:举业耳;于学之实,固无当也!"(注:震钧《天咫偶闻》卷四。关于官学的制度,可参看《啸亭杂录》卷九"八旗官学"条。) 曹雪芹能对这样的"教育"发生兴趣吗?